欢迎书友访问肉肉屋
首页王牌导演 王牌导演_分节阅读_174

王牌导演_分节阅读_174

    “先生,确确实实满了,你们来晚了。”警卫连声音都不变,十分钟前座位已经满了,他这些话已经重复了很多次。
    晚到的记者彻底傻了眼,这怎么可能,纪录片的媒体看片会竟然还会遇到没抢到座位的问题,要知道这可是电影宫最大的放映厅!
    不过他们很快就意识到问题的所在,虽然这是一部纪录片,但却是塔玛拉·霍恩十年磨一剑的纪录片。
    这部电影不仅让柏林电影节在主竞赛完全名单已经公布后,破格空降主竞赛大名单,还因为各种纠纷上过社会、娱乐两个版面。
    这些因为影片类型而陷入误区的记者后悔不迭,是怪自己经验不足呢,还是怪自己被经验蒙蔽双眼呢。
    一位未能进入会场观看电影的德国记者忍不住向同行抱怨:“真是不能掉以轻心,原本以为没人看没想到早就没位置了。”
    同样未进场的同行深以为然。
    真是太大意了!
    ☆、第177章 被调侃的霍恩导演
    对于塔玛拉·霍恩十年磨一剑(其实是九年)的影片,绝大多数媒体还是非常好奇的,不仅仅因为柏林电影节的开后门,还因为这部电影被曝光以来闹出的血雨腥风。
    柏林电影节场刊记者兼影评人乔伊在电影开场十五分钟前赶到,原本以为会挑选到一个绝佳的位置,没有想到等她进场后,就只有边上的位置可以坐,好位置都已经被人占下。
    之前,乔伊还有同事觉得柏林组委会将最大的放映厅安排给一部纪录片实在是有点奇怪,哪怕电影的导演是塔玛拉·霍恩,纪录片就是纪录片,还能指望有多少人感兴趣?
    现在看来,这种偏见真是有些可笑,霍恩就是霍恩,无论什么时候,她拍什么类型,她的电影总能引起别人的兴趣。
    既然是场刊的影评人,乔伊勉强算是官方,知道的比普通影评人知道的要多一些,比如这部《沉默的镜头》空降主竞赛大名单的始末。
    克劳德·米勒,法国知名度最高的中生代导演,同时,也是塔玛拉·霍恩的老师,是他向电影节主席推荐了这部电影。
    当然了,乔伊不会天真的以为仅凭克劳德·米勒一个人的能力可以改变组委会的看法,塔玛拉·霍恩本身就非常有吸引力。
    霍恩一贯不走寻常路,《沉默的镜头》也是如此,电影的最初,是一场葬礼。
    时间定格在2009年。
    这场葬礼有男有女,有年轻人也有年长的老者。
    随后镜头对准墓碑,墓碑上写着逝者的名字。
    随后时间回到2003年。
    一个精神抖擞的老人,对着镜头表示自己愿意签下这份合同,镜头那边的声音引起几位法国记者地注意:“是塔玛拉·霍恩!”
    霍恩是法兰西媒体一手捧出来的,纵观霍恩的成功之路,除了自己争气,法国媒体力捧是一个很大的原因,甚至可以这样说,早些年媒体对霍恩知名度的推动远远大过霍恩作品匹配水准。
    因为那个时候,她的作品虽然不错,但远没有到大师水平,可那个时候,法国媒体已经开始吹起来了。
    不过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再去质疑霍恩的水平,认为她是注水货,自己争气固然很重要,媒体地鼎力支持同样是成名的要素,法国有许多有才华的导演,他们的潜力不一定比霍恩差,但是他们不是法兰西媒体的宠儿,所以他们的知名度很小,甚至连法国人也没有听说过这些导演的名字,塔玛拉·霍恩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哈利·波特与凤凰社》,若非法兰西媒体的热炒,想来电影制片人大卫·海曼根本不会注意到霍恩这个人,更不会让她担任这部电影的总导演。
    随后,大银幕暗了下来,黑幕出现片名,沉默的镜头。
    这是一部带有明显霍氏风格的影片婚眠。
    也是乔伊看过的最不像是纪录片的纪录片。
    几乎不夹杂拍摄者的叙述,只是在讲故事。
    记者看到了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导致这部影片一度被电影院搁置的核心人物,塔娜夫人。
    塔娜夫人是一个寂寞且非常乐观的老人。
    她对人非常友善,也非常享受生活。
    她给家里每一个东西都起了名字,并格外喜欢这个新来到家中的镜头。
    她每天都要和镜头说话。
    对着镜头吃饭。
    乔伊想起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侵权事件,她心里忍不住有些好笑,只要看过这部电影,就一定知道,侵权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塔娜夫人的表现完全不像是对此毫不知情。
    相反,她不仅是知道的,而且还将镜头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电影里还有一位热爱足球老人,欧洲几乎人人都喜欢足球运动,哪怕是亚伦和雷蒙德,也有喜欢并支持的球队。
    老人在电视机前,为喜爱的球队加油,也让观众倍感亲切。
    塔玛拉·霍恩的电影总是非常美,即使是最血腥最黑暗的镜头,也有一种静谧压抑的美在其中静静流淌,不同于“暴力美学”,这是一种全新镜头美学,很多影评人将这种光影艺术叫做“残酷美学”,或者是“霍氏美学”。
    因为此前,除了塔玛拉·霍恩,他们从来没有在其他导演的电影中,如此具体的感受到这种呈现方式,无意识的灵光一闪和有意识的掌控,是完全两种概念。
    不同于“霍氏美学”的代表作《黑暗将逝》,《沉默的镜头》的故事因为发生在单一的固定镜头下,显得非常质朴。
    但是它所表现的故事,却并不像一部纪录片,而是剧情片。
    霍恩受法国电影新浪潮影响巨大,她的电影,很多时候都是“有头没尾”的,这部纪录片也是如此。
    有的人死了,有的人还活着,一场场葬礼,一次次离别,似乎在重复着生命注定要走向的悲剧。
    电影的最后,是这些九年前录制的影响,塔玛拉·霍恩用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表现了记录着的近况,彩色镜头表示这位老人还活着,黑白镜头代表这个老人已经去世。
    随着镜头的飞快切换,生生死死。
    让人揪心。
    乔伊的眼有点热,周围也听到了其他记者吸鼻子的声音。
    《沉默的镜头》连个像样的背景音乐都没有,所谓的背景音乐就是老人家中的电视机。
    但就是这样无声的感染力,比很多经过音乐大师渲染出来的效果更佳震撼。
    电影中每一场死亡像是一场生的洗礼,当电影落下最后一个休止符,所有人情不自禁地鼓掌,为这部震撼心灵的纪录片,送上他们最炙热的认同。
    乔伊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为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师的新作鼓掌。
    她的眼眶是红的,什么语言都无法形容这部影片带给她的震撼。
    当塔玛拉·霍恩出现在媒体看片会现场时,现场气氛空前高涨,上千名记者,向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导演表示了自己的崇高敬意末世之女配凶猛。
    “很高兴在这里看到大家。”霍恩导演拿起话筒,“这么热烈的掌声,写影评的时候一定要记得说一些好话,拜托了。”
    说完,霍恩导演在哄笑和尖叫声,郑重其事的鞠躬。
    感觉,略萌。
    》》》》》》》
    柏林电影节的风格素来讲究“知微见著、以点带面”,从很小的一件事情出发,反应社会全貌。
    今年入选的主竞赛影片,超过半数走的这个路线。
    反应法国社会养老现状的纪录片《沉默的镜头》,也是如此。
    虽然这并非霍恩刻意为之,但是不可否认,这部电影的风格,非常对柏林电影节的口味。
    虽然在执导这部电影的过程中导演塔玛拉·霍恩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去跟踪社会名流和政要,但是将跟踪内容呈现到电影中的画面却是微乎其微。


同类推荐: 边操边爱(双性np)(H)双性大奶的风月艳事(H)借根行事(H)12小时淫荡调教(SM)修真炉鼎(总攻,np,双性)-v文势不可挡(H,攻宠受)娃娃记(人兽 H)重生成炉鼎(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