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肉肉屋
首页大唐天将军 第464章 大诗人去世,书文运动,南巡

第464章 大诗人去世,书文运动,南巡

    “由工部出资,在长安城的曲江池中设计图中之物,名为水运仪象台……”
    “若你所言得到试验,于天文地理意义重大,朕必大加奖赏。”
    李瑄向诸葛兴说道,并对他进行鼓舞。
    不求和后世的水运仪象台一样,但只要可以建筑完成,李瑄就会指点完成天文钟。
    “谢至尊赐名,只要资费充足,草民必会创造出让至尊满意的器械……”
    诸葛兴惊喜地拜道。
    至尊先后两次封爵,震动整个工匠司。
    他觉得自己的伟大理想完成,一定会有机会。
    “苍穹之上,浩瀚无垠。若河图洛书,难解穷尽。由日月星辰,到山河大地,并实用于人间。任重而道远!”
    李瑄又向诸葛兴说出这番话。
    水运仪象台的发明,利用到机械、物理,这都是李瑄想看到的。
    他需要引导人们的基础知识,对诸多种种,进行创作。
    “草民有许多灵感,也有追求完美之心。必谨记至尊的真言。”
    诸葛兴再次一拜。
    他们工匠家庭,遇到这样的真龙天子是幸运。
    他觉得至尊是圣慧之人,一切都不能逃脱至尊的法眼。
    诸葛兴将倾尽所能去展现。
    李瑄又观看一些物品后,将工匠们聚集在一起。
    “朕以天下为怀,望诸工匠能再接再砺,精益求精。今视察工匠司,收获颇多。诸位也都是栋梁之材,诸多物品令朕耳目一新。”
    “朕再次承诺,不论出如何身,能创新发明者,赏绢钱、金银珠宝、封官职、予宅邸。若器械之便、工艺之精,可富国者、利民者,赐予爵位。朕望诸位竭才尽智,倾囊相授徒弟,使技艺不断精进……”
    李瑄娓娓地向匠人们说道。
    此时此刻,工匠们已知道,如何才能得到爵位。
    以陈三年、夏全这样,依做标准。
    当证实李瑄的诏书不是说说而已,天下的匠人会更加卖力。
    也会有聪明的人,将诸多技艺,当成自己奋斗的目标。
    一番勉励后,李瑄心满意足地离开工匠司。
    隔日,李瑄再次前往牛首山下巡视。
    现在牛首山不但有火药工厂,还有一个火枪厂。
    由大唐名匠公输青子,带领团队研究火枪。
    以铜管的火绳枪为主。
    当前的能力,太先进还无法制造。
    作为神臂弩的发明者,直接让公输青子玩火药,属实有点为难他了。所以李瑄将火绳枪的创意告诉公输青子。
    初代火绳枪没有神臂弩好使,但却是枪械发展绕不过的路程。
    强弩已到尽头,枪械才刚刚起步。
    公输青子很有创造力,也有开拓精神。他在得知火药的妙用后,立刻就被这些黑色的粉末吸引。
    震天雷的威力,将公输青子惊醒。
    他暗自发誓,一定不负至尊的重托,将火绳枪创造出来。
    “轰隆……”
    火炮厂外,一个碗口大小的“青铜管子”射出一发“炮弹”,在百丈外爆炸。
    地动山摇,黑烟滚滚,尘土四溅。
    李瑄满意地点了点头。
    终于将最简单的大炮弄出来了。
    跳过竹筒,直接用金属制造炮筒。
    而青铜制火炮的筒壁的熔点高,耐烧蚀性好,抗压力强,不易炸裂,能够适应因火药性能的改良和装药量的增多而增加的膛压。
    火炮的使用寿命也很长。
    另外,火炮的筒壁打磨地十分光滑,一发炮弹打出去后,十分容易清理。
    火炮出现后,才意味着火药正式走上历史的舞台。
    之前李瑄炸回纥骑兵,包含着一些运气。
    试想,如果有数十门碗口大小的青铜大炮,一起向敌人射击。
    从天而降的爆炸,源源不断,如果敌人初次遇到这种情形,溃乱是必然的。
    火炮、火药技术,大唐会严格保密。
    在这个时代,大唐的敌人,很难有窃取机密的手段。
    大唐的大敌仅剩下大食,如果不出意外,火炮也将用在大食身上。
    回到长安,李瑄立刻签署军令。
    召太原都督郭子仪回京,任命为天策府兵器使,新任太原都督为王思礼。
    平卢都督由原本的副都督刘正臣接任。
    召范阳都督李光弼回京,任命为天策府押蕃使,新任范阳都督为车光倩。
    召灵武都督王难得回京,任命为天策府监察使,新任灵武都督为浑瑊担任。
    浑瑊和车光倩现在草原上统领禁军,待禁军撤回来后,他们可直接携带敕令上任。
    免去武威都督李朱师职位,赐太尉,他年事已高,回长安养老。
    由仆固怀恩担任新的武威都督。
    原本的太原副都督唐朝臣接替浑瑊的荥阳都督。
    原本的蜀郡都督来瑱,换车光倩的北海都督。
    而蜀郡都督由此次在回纥之战立功的赤水军长张光晟担任。
    除了李瑄非常信任的安西都督李嗣业、凤翔都督车神塞、南海都督辛云京和柏海都督南霁云外,其他都督都已完成轮换,兵权重分。
    南霁云要继续整合吐蕃诸部。
    驻扎在关中的凤翔军,基本属于中央军。
    安西兵马则随时出征大食。
    辛云京发展水师,配合交趾修路,暂时不适合调动。
    李瑄又将一些都督府的幕僚、副都督,调任天策府诸房长吏。
    至此,天策府五院三十四房,全部组建完成。
    形成以五院使为主的兵制。
    但五院使又没有兵权,只能在皇帝的命令下,向都督调兵。
    皇帝、天策府、都督府。
    上下三级。
    皇帝一声令下,天策府制定作战计划,五使互相配合。
    财政、军饷、召兵、退役的权力,则在尚书省的兵部手中。
    天策府成为纯粹的征伐机构。
    以后,只有五府固定为上将以上军衔。
    五使之首的枢密使,则是武官的巅峰。
    四月上旬。
    李瑄在甘露殿处理政务的时候,一则噩耗传入耳中。
    大诗人、山水画家鼻祖王维于辋川别业病逝。
    距离李瑄离开辋川别业,一个月不到。
    据驻于辋川别业的秘书省官吏,以及王维的仆人说,王维的遗言是将自己葬于辋川谷的后山,他的诗、画笔录,不必入墓,尽由秘书省处理。
    而秘书监为从一品,也是王维担任过最大的官职。
    李瑄十分悲伤,为此休朝一日。
    并写下一首感人肺腑的诗祭奠。
    于次日,追赠王维为礼部尚书,太子太傅。
    又亲手为王维写神道碑文。令颜真卿为王维写墓志铭,记录其生平事迹。
    历史上,王维的诗歌只有四百来首流传下去。
    这对十七岁就写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王维来说,太少太少。
    他有太多的诗歌在后世失传。
    李瑄第一时间令秘书省学士依照王维的生平,记录王维所有诗篇。
    并令匠人雕刻雕版,以大唐图书馆的名义出版。
    作为一代文宗,大才子,他的诗集必然畅销。
    只要有几万本流传在大江南北,即便发生大变动,也不会再失传。
    同样的,秘书省、智慧宫、集贤殿、文部,开始修订《全唐诗》。
    记录从唐初到当下诗人,所有诗篇。
    如张若虚,号称“孤篇压全唐”,但他作为“吴中四士”,一生不可能只写下《春江月夜》和《代答闺梦还》这两首作品。
    还有王之涣,后世仅仅存诗六首。但他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谓妇孺皆知,甚至有许多人认为可以竞争七绝和五绝的压卷之作。
    这样的诗人有不少存诗于世。
    现在要将他们的诗全部找出来,记录下来,作为文化瑰宝传世。
    另外还有唐以前的诸多经文、诗词歌赋、史料,不仅仅要藏于大唐图书馆,还要将其理清,抄录,在各大城市另储。
    一把火将无数知识付之一炬的事情,历史上又不是没发生过。
    是以,在接下来十年内,大唐境内文化的编著到达鼎盛。
    诞生一批又一批的“学者”、“求证者”。
    两京书籍传送,车载斗量,不绝于路,风雨无阻。
    各省各县印刷房、图书馆如雨后春笋一样兴起。
    间接使各级学校快速发展。
    后世人们称李瑄的此项举措为“书文运动”。
    正是因为李瑄不遗余力地保存书籍,正是因为智慧宫的建立,才让华夏文化追根溯源,源远流长。
    免去许多不必要的争论。
    且自李瑄始,史料巨细,细到能推测大唐每个月发生的事情。
    另外,每一个行省、郡,建立档案馆。
    每一个县,必须拥有县志,每隔五年,修一次县志,辅证史料。
    更别说《大唐月报》每一期都有数以万计流传地方。
    五载八月,刘单向李瑄禀告,泰陵修建完成,标准按照李瑄规定。
    李瑄宣布八月五日国葬李隆基。
    这一天,正好是李隆基的生日。
    棺椁从跃龙殿抬出,李隆基的儿女们,先一步随棺椁前往金粟山。
    浩浩荡荡地队伍通过朱雀大街。
    长安府尹组织百姓沿途送别。
    翌日,李瑄与裴灵溪,带着儿女,文武百官,到达金粟山祭拜。
    至此,按照礼仪,李隆基正式下葬。
    陵墓封上。
    李隆基时代,将画上句号。
    不会再有臣子留恋一个已经入土的皇帝。
    李瑄也可以放心离开长安,进行南巡。
    自九月开始,李瑄计划轻装南巡,看一看祖国大好河山,看一看地方百姓到底如何。
    即便有锦衣卫作为耳目,李瑄还是不放心。
    李瑄召五位宰相入甘露殿,向他们表明自己将要东出南巡。
    五位宰相联合处理朝政,文武百官辅佐。
    “回至尊,您此去要多久?”
    天子巡狩,为自古之制,臣下不能阻止,宰相只想知道天子去哪,多久可以归来。
    “九月出发,最早明年九月可归。”
    李瑄计划出巡一年时间。
    历史上,秦始皇五次巡视全国,只当皇帝十一年,有五年在外。
    他到过河北北面,南到钱塘、湖北、湖南地区,东到齐鲁沿海,并在邹峄山、泰山、芝罘山、琅邪、会稽、碣石等地留下刻石,以表彰自己的功德。
    但李瑄巡视是为体察民情。
    想要多去一些地方,最少要一年时间。
    “是否太长,至尊恐有劳累。”
    刘晏向李瑄劝说道,主要是近代以来,没有皇帝长途巡视的。
    他们还担心夏天一到,江南地区闷热,皇帝不会适应。
    “东面才是大唐的核心,朕居于深宫之中,不知臣子是否贤明。”
    “江南地区偏远,有些官吏觉得山高皇帝远,欺上瞒下,为所欲为。朕所过之处,必会询问百姓,了解民情。也要让地方官吏更体恤百姓。”
    南巡的决定,他已考虑很久。他需要真正看到改革的成果,寻地方的矛盾。
    “至尊已下决心,臣等会遵从至尊的旨意,勤恳国事。”
    李岘向李瑄拱手道。
    他知道以李瑄的火眼金睛,一定能从地方找到毛病。
    而且李岘也认为长安对江南、岭南地区的掌控费劲。
    行省刚建立不久,皇帝的第一次巡视,至关重要。
    “与朕出征回纥时一样,小事你们商讨着处理,大事通过驿站,传达至行辕。”
    李瑄向宰相们吩咐道:“整饬吏治,是为贯穿岁月的政策,不能有任何松懈。”
    “臣等遵旨!”
    李岘、刘晏等宰相领命道。
    翌日朝会结束,李瑄令秘书省备车马,准备出发。
    随行的官吏有刑部尚书张巡、户部侍郎王玙、秘书少监严庄、锦衣卫指挥使廖峥嵘等,还有一些秘书省官吏,皇帝的随从人员。
    此行,李瑄带着四位妻子。乘坐马车,不会耽误行程。
    还有最小的两位女儿也带上。
    就当去旅游了。
    李瑄曾经抄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和“日出江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让许多人生出对江南的向往。
    包括他的妻子们。
    裴灵溪也经常憧憬诗中的江南。
    借着这次南巡,李瑄可以尽一下作为丈夫的责任。
    李奕、李淞、李蓁蓁三个快要长大的儿女,先由李适之教导、照看。
    除了他的心腹薛错、罗兴率领禁军留守长安以外,裴璎率领两千天策卫,护驾南巡。
    南方尽是都督府、锦衣卫,没必要大张旗鼓,浪费资源。
    还有锦衣卫最神秘的内卫,会着便装,随着李瑄的步伐南下。
    洛阳府收到李瑄的诏书后,着手准备船只。
    李瑄在洛阳休整后,会顺大运河而下,到达临淮郡,然后进入淮南。
    洛阳府附近,是皇权之地。
    又是安禄山之乱后的洗牌之地,官吏大多有为,不敢懈怠。
    李瑄暂时不想在河南巡视。
    他的目标明确,顺大运河,直切江南……
    (本章完)


同类推荐: 野骨(骨科1v1)痛感治愈(1v1 sm)斗罗:穿越霍雨浩,我真不是魅魔被我养育的小萝莉们(未删节1-117章+番外篇)沈溪娇宠皇妃:殿下,我不约极限飞行私下辅导(年下师生1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