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肉肉屋
首页大唐天将军 第466章 龙舟南下,淮水之郡

第466章 龙舟南下,淮水之郡

    李瑄会在未来几年里物色一名有勇气者,学习航海、水文知识,与学者、科学家一起,向茫茫大海发起挑战。
    智慧宫的中外学者听到李瑄的话后,内心震惊不已。
    他们只是在议论天地到底是圆的还是方的。
    以为是一场辩论。
    一直以来,这样的话题只能是辩论,不切实际。
    而至尊却提出尝试,以一艘船只出海,探索天地的尽头。
    这和送死有什么区别?
    未知才是最恐惧的。
    或许至尊说得不错,如果天地是球形,从东面出发,会从西面归来。
    至尊改进指南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于茫茫大海辨别方向。
    假如世界不是球形,而是一块陆地,海洋的尽头,就是天地的尽头。
    只是他们疑惑,这片陆地,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
    实际上,不论是华夏,还是波斯民族,亦或者西方。
    但凡是一个古老的民族,都有学者猜测过世界是一个球形,而且还是一个在转动的球形。
    原因很简单,太阳与月亮,不断循环,此起彼落。
    如果否定这种说法,就是否定只有一个太阳与月亮。
    但这种超前的概念说出,又令人天方夜谭。
    不在此道者,不会信服。
    从未有如李瑄这样的皇帝,亲自参与辩经,用实际行动去求证。
    笑话坐井观天,许多人却是坐井观天,而不自知。
    “启奏至尊,草民想验证天地如何?见证大千。如有机会,草民愿意渡船入海,跨过扶桑,走进苍茫,不见天边,誓不归还。”
    一名三十余岁,穿着黑色圆领长袍的男子,向李瑄拱手请缨道。
    他不是想表现自己,而是真想求证这个猜测。
    特别是李瑄说出这番话后,心中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哪怕知道东入大海,会是一条不归之路。
    “九死一生,你还敢去吗?”
    李瑄沉声询问。
    “为得真理,万死不悔!”
    男子铿锵有力地回答。
    “郎君叫什么名字?”
    看此人有志向,李瑄询问他的名字。
    在坐的汉人学者,都是有来历。不是科举各科及第者,就是出自名师。
    “回至尊,草民名郭在涛。”
    郭在涛向李瑄回答道。
    他曾明经及第,并出师于天文大家张彪。
    张彪的老师为大名鼎鼎的一行和尚。
    开元年间,一行和尚在丽正书院为事,在科学一道,无人可比拟。
    “勇气可嘉!等待航海敲定,再选拔有志者。”
    李瑄点了点头,他没有轻易承诺,只是记住郭在涛这个名字。
    他会留心郭在涛的学问与创作。
    大航海可不是谁都可以进行的,李瑄没有多少机会去试验。
    现在齐鲁省的第一代新式楼船已经完成建造。
    集大唐在造船方面的能工巧匠,发挥大唐造船工艺的巅峰,李瑄又对船体、风范进行改良。
    现新建筑的船只,负责齐鲁省到渤海都护府的粮食运输,适应航行的同时,找出楼船的缺点,继续进行改造,争取建造出第二代更大、更合适的楼船,能乘风破浪,不畏风暴。
    关于天地方圆,李瑄不再多说。
    浅尝辄止,以后学者们再探讨。
    接下来,李瑄又向学者们讲一个故事。
    基本的力学故事。
    速度和加速度、重力和自由落体、相对论、惯性、弹丸等运动原理。
    这些是后世最基本的知识,也十分容易做出试验,但却是物理的开端。
    李瑄将这些告诉学者们。
    然后提出后世的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动力、牛顿第三定律。
    并在一张纸上列举公式。
    以后学者们可以以此验证。
    物理在这个时代不受重视,学者们除了文史,最喜欢的就是天文。
    但李瑄的身份,意味着他有巨大的话语权。
    他的一言一行,被无数人奉为圭臬。
    他开创基础物理,以及牛顿三大定律,足以是打开许多学者心中的钥匙。
    只要路引正确,许多人会顺着这方面去深入钻研。
    一切科学,从这里开始……
    更多的,李瑄暂且不说。
    每一个知识节点,都需要去酝酿。
    李瑄由衷地希望,智慧宫能进一步发展。
    他的三言两语,是时代的一大步,为学者们赢得无数时间。
    ……
    洛阳城外,大运河码头。
    上百艘船只靠在码头,一部分天策卫士卒,登上船只。
    李瑄也在万民相送下,携带妻女,登上龙舟。
    目标临淮郡。
    晨曦微露,宽阔的河面泛起粼粼波光。
    一艘非凡的御船破水前行,船头宛如仰天长啸的蛟龙,双目以琉璃镶嵌,炯炯有神,龙须飘动,尽显威严。
    整艘船只长十几丈,重修以后,十分大气。
    这是李隆基的常备船只,而李隆基却从未上过一次。
    让李瑄领略一番。
    在船只上,能观赏两岸的风俗人情,秀美风景。
    李瑄南行的时候,有大臣建议暂时切断大运河,只作为皇帝的航道,避免心怀不轨者。
    但被李瑄拒绝。
    这条商贸最繁华的航道,哪怕只停十天半月,都会对商贸造成巨大损失。
    蝴蝶效应下,可能会使一些商贩破产、百姓蒙受损失。
    大运河,说是百万漕工衣食所系,也毫不为过。
    百艘船只排列正式行驶,上千名禁军骑马南下。
    向洛阳而来的船只都注意到这番场景。
    “大唐玄龙旗!还有金叶旗,三角锦兽旗,那是什么?”
    一艘船只上的船员指着前方震撼询问。
    这些大型的船只,不可能是商队。
    特别是中间的船只,壮丽庞大,豪华气派,令人望而生畏。
    “难道……”
    “这是至尊的旌旗啊……是至尊要顺着大运河南巡……”
    有见识者推测出皇帝要南巡。
    实际上,也惟有这一个解释。
    除了皇帝,哪个达官贵人敢如此大阵仗?
    洛阳是王旌之地,消息很快就会传至长安。
    大运河宽敞,一般的船只,一定要远离皇帝的龙舟。
    若故意靠近,恐会被当成刺客。
    “见至尊南巡,是我等此行之幸,满船丝绸,不足道也……”
    有的商人非常激动。
    那可是至尊!万古以来,最英明的皇帝。
    最起码商人是这么认为的,士农工商,在商人地位越来越低的时代,取消市籍,让商人不再被嘲讽。
    即便商人的税率提高,他们也心甘情愿。
    谁不想有尊严的活着呢?
    “万岁!”“万岁!”
    每一艘从龙船旁驶过的船只,都会高呼万岁,以表示对至尊的敬重。
    而且两岸乡里,无数百姓在大运河旁观看龙舟南下。
    李瑄身穿常服,在龙船的甲板上,看着这一切,听着这一切,心潮澎湃。
    “夫君,您南巡的动静,惊到了商民。”
    裴灵溪陪李瑄在甲板上,向李瑄说笑道。
    三十多岁的裴灵溪雍容华贵,她依旧美丽动人,特别是眉眼,如少女时一般。
    他们夫妻多年,始终如初。
    皇帝的身份,并没有对他们的夫妻关系带来隔阂。
    这是李瑄的品德所致。
    裴灵溪认为自己是古往今来,最幸福的皇后。
    夫君能赢得苍生爱戴,裴灵溪发自内心地高兴。
    “上一个顺着大运河南下的皇帝是隋炀帝。他入江都,再也未回到洛阳。”
    李瑄见裴灵溪说队伍阵势大,他说出这番话,非常不合时宜。
    “隋炀帝怎么能与夫君比较呢?”
    裴灵溪觉得这话不吉利。
    大唐人都知道,隋炀帝是暴君、昏君,大唐取而代之,是顺应天道。
    “联想到这些故事,我才能清醒、自勉,才能贯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崇高理念。”
    李瑄缓缓回答道。
    国家和社稷,都可以改变更换,唯有百姓是不可更换的。
    隋炀帝第一次下江南,竟然出动了五千多艘船。
    出港时,从第一艘船开拔,到最后一艘船离港,了近两个月时间。
    浩浩荡荡的船队,一字排开,前后数百里,那真是叫一眼望不到边。
    随从加上各类杂役,差不多有十余万人;所到之处,地方官吏带着五百里范围内百姓,给船队提供粮食、肉食、日常所需,每天送餐及补充消耗资质的百姓有数万名。
    真是折腾百姓啊!
    所以李瑄南巡的时候,尽量从简。
    他南巡是为视察民生,不似隋炀帝一样,留恋江都美好。
    “夫君是圣哲,妾身当全力支持。”
    能随李瑄出行,一路观赏风景,裴灵溪已心满意足。
    她不过是一个小女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治理好后宫,不给夫君增添烦心事。
    与裴灵溪温存一会儿,姜月瑶、霜儿、长离三女,带着两个小女儿,到达甲板上。
    走路还不太稳当的小女儿,叫着阿爷的模样,让李瑄开怀地笑了。
    相比于在马车上赶路,于大船之上,欣赏风光,无比地惬意。
    她们也期待江南的风华,看一看传说中的长江,还有那诗中的江南水乡。
    船只行驶,遇码头会停下。
    一般会留在码头过夜,日出再行。
    李瑄又不赶时间。
    每到一码头,地方官吏就来拜见。
    李瑄只是象征性地问一下地方的民事。
    他的目的不是淮水以北的区域,不会具体去视察。
    于十月,李瑄到达临淮,在这个紧邻淮水的郡停下,进行休整。
    李瑄也打算在临淮郡视察一番。
    内卫着便衣,在迎接李瑄的人群中戒备。
    李瑄让廖峥嵘派遣锦衣卫,打探临淮郡的情况。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地方官吏干得怎么样,治下百姓一清二楚。
    许多时候,一地百姓皆对地方官吏道路以目,然朝廷却不知情。
    大唐幅员辽阔,官吏们勾结在一起,欺上瞒下太容易了。
    越是离皇帝远的地方,这种情况就越可能发生。
    长安距离淮水一带较远,距离江南更远。
    这次李瑄下江南非常突然,没有向行省通知。
    九月决定,九月出发。
    等李瑄顺着大运河南下的时候,通过商队船只,大运河沿岸的郡县,才知道至尊在南巡。
    地方官吏肃然,卖力整顿郡县,生怕李瑄在某个渡口停下,杀向自己所在的衙门。
    临淮郡虽在淮水以北,却属于淮南省。
    现临淮太守为常铉,今年四十余岁。
    随行的官吏告诉李瑄,常铉考核颇优。
    对李瑄来说,这并不能说明什么,现任上的太守,就没有考核差的。
    即便如此,每年都要杀几个太守,还要免职一些。
    “臣临淮太守常铉,恭迎至尊大驾光临,吾皇万岁……”
    “恭迎皇后和诸位娘子……”
    临淮码头,常铉整理衣冠,带着临淮的官吏,向李瑄拜道。
    随后,官吏们皆齐拜。
    “免礼!”
    李瑄抬手示意。
    他穿着简单的秋季常服,但在臣子们众星捧月下,再明显不过。
    而且常铉在长安见过李瑄。
    码头外有县兵、捕快守护。
    得知李瑄前来,百姓们携老扶幼,从临淮各地赶来。
    普通百姓都想一睹龙颜,沾一点喜气。
    自大唐建立以来,皇帝老儿在淮南百姓眼中,只是一个称呼。
    从未有皇帝到达过此地。
    更别说还是李瑄这个兼大诗人、大英雄为一身的皇帝。
    淮南百姓用的曲辕犁,是李瑄发明的,改进的水车,出自李瑄之手。
    新种的,蔬菜,都由李瑄从域外引进。
    孩童们口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诗句,朗朗上口。
    安禄山叛乱,听说要打淮南,百姓心惊。
    除贱为良,百姓得到耕地的那一日,痛哭流涕。
    这种皇帝,谁不想一见?
    别说不是农忙时节,就是农忙,临淮郡临淮县的百姓都会前来迎接。
    “至尊不辞辛苦,亲临临淮,实乃我等之幸,百姓之福。”
    作为太守,常铉上前再表敬意。
    虽舟车劳顿,但皇帝的车马,禁军的战马,都要从船只上运下来,这些临淮郡无法安排。
    “登基五载,方有时间到达临淮。朕只是随便看看,尔等一如之前即可。”
    李瑄随意说一句。
    “臣等遵旨!”
    至尊的性格,下面的官吏大概清楚。
    能干出除贱为良,杀得人头滚滚,李瑄到后,谁敢懈怠?
    “常太守,临淮郡现多少人口?”
    李瑄吩咐裴灵溪等女,自己在附近游玩,等待车马下船。
    他则带着随从官吏,和常铉一起,在大运河通济渠连接淮水之处观察,看着大运河平缓的水流接连淮水,向常铉询问道。
    “回至尊,临淮有四万七千零七十二户,共二十八万七千三百人。”
    常铉向李瑄回答,如数家珍。
    临淮郡人口不少,但也只是相对的。
    曾经的临淮郡属于河南道,在河南道中,除了齐鲁的那几个偏僻郡。临淮郡可以竞争倒数第一。
    华北平原,自古以来,都是华夏最富庶的地方。
    从地形上看,临淮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本章完)


同类推荐: 野骨(骨科1v1)痛感治愈(1v1 sm)斗罗:穿越霍雨浩,我真不是魅魔被我养育的小萝莉们(未删节1-117章+番外篇)沈溪娇宠皇妃:殿下,我不约极限飞行私下辅导(年下师生1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