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肉肉屋
首页隆万盛世 第1221章 1311正使殷正茂

第1221章 1311正使殷正茂

    “善贷。”
    “舜卿,进来坐。”
    内阁值房,魏广德迎接江治进来,让他坐下后才开口问道:“不知今日来内阁是为了何事?”
    “善贷,那福建的右布政庞德光又来工部,要提那批量具。”
    江治坐下后,就开口说明来意。
    “哦。”
    魏广德不可置否答了一句。
    “他们拿着首辅大人开的条子。”
    接着,江治又说出一个事儿来。
    闻言,魏广德嘴角一扬笑道:“如今已经过去大半个月了,算算时间,也就是这两天叔大就该回内阁理事了。
    你那边也不要拖了,既然已经拿了条子,就按首辅的意思把东西交付吧。”
    “好。”
    江治听到魏广德这样回答,马上就答道。
    “对了,上次你说的,浙江那种双层战船,工部下令让他们继续建造了吗?
    还有南京那边,既然火器许多是在南京建造,不妨让南京的船厂也安排建造一些。
    以后漕船的需求量终归是要减少的,我大明要的是能够航行于四洋上的海船。”
    魏广德开口说道。
    “浙江那边虽然已经把南海水师订购的双层炮船建造完毕,但他们自己也没有放慢那种炮船的建造,工部已经下文,让他们继续建造。
    只是,那边一口气开建了十艘,算起来,我大明已经有二十余艘那样的战船了,是不是多了点。”
    江治开口说道,“还有,那种战船其实就是鸟船,之前船厂还建有十余艘炮船,只不过是单层。
    据下面报上来说,这种单层炮船建造更简单,速度更快。”
    江治说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告诉魏广德,不一定就要建造双层炮船,也可以大批量建造单层炮船,虽然单船火力不足,但数量多了也是很有用的。
    “双层炮船建造更复杂?”
    魏广德皱眉问道。
    “是啊,船体需要加固,可不是只搭建一层甲板那么简单。”
    江治解释道。
    其实原本他也不懂,也是听部里熟悉船务的官员说的。
    虽然大明已经筹画了南海、东海和西海水师,还需要大量建造战船装备,可既然俞大猷选择大造双层战船,必然有其原因。
    想到这里,魏广德当即摇头说道:“还是先让江南的船厂大量建造双层炮船吧,若需要单层炮船,你都说了那东西建造简单,想来速度也会很快。
    等俞大猷回朝,商量以后再决定是否大造单层炮船。
    让他们最大限度建造双层炮船,南海水师用不完,还有登莱和西海水师,不要怕建多了,我只会嫌少。”
    “好。”
    江治当即答应下来。
    “对了,战船造好后,叫登莱水师主将徐乔安挑选精壮水手接船,熟悉架势操控。
    此事,稍后我会给兵部下条子。
    当今我大明仅有南海水师成建制,这显然不行,没的被邀来的各藩属国看轻了。
    这批新造战船,赶得及的就随运输船队南下旧港,充当护卫,汇聚到俞大猷身边壮大声势。
    之后建造完成的,就交给登莱水师”
    说到这里,魏广德稍微停顿,思考片刻终于下定决心,“暂时就交给徐乔安主持东海水师日常,要尽快把登莱水师从山东都司治下分粗来,依旧由兵部直管。”
    “如此甚好,否则外人看来,我煌煌大明只有南海水师一支船队,实在不利于朝廷声势。”
    江治含笑赞成道。
    “你给江南那边的船厂尽快下文,让他们开造,别闲着。
    等两日叔大回内阁,我和他商议一番再联系兵部,把事儿定下来。”
    魏广德斩钉截铁道。
    两日后,张居正一身孝服出现在内阁,依旧是那间值房。
    魏广德闻声先过去坐了坐,安慰一番。
    不多时,张四维也过来坐下,依旧是关心张居正的身体。
    这次再见张居正,比之前瘦了一圈,不过或许在府里休息,没有无边的国事叨扰,精神头看上去倒是比之前好了不少。
    “我不在这些天,可是累着你们了。”
    张居正苦笑着说道。
    “为人臣,分内事。”
    魏广德淡淡开口说道。
    “这些日子,没什么大事发生吧。”
    其实这段时间里,哪有什么大事儿。
    就算真有,他张居正还会不知道。
    不过,魏广德还是把他正在安排户部和兵部做的,派水师下西洋的事儿说了出来,邀请西洋诸国国主参加大明皇帝大婚仪式。
    张居正闻言不断点头,等魏广德说完就笑道:‘这是扬国威于海外的大好事儿,善贷此法甚妙,也解决了陛下大婚年龄不足的难题。’
    张四维在一边也跟着赞同道:“是啊,初听闻时也觉得此法甚好。”
    “还有一事儿,借这个机会也说说。
    之前我已经让工部安排,江南几个船厂大造南海水师的双层炮船,除一部分交付南海水师外,其余交付给登莱水师。
    我有意将其从山东都司划出来,以其部为骨干组建东海水师,辖地还是蓬莱水营,负责长江口以北南直隶到山东、辽东一带海域,兵部直管。”
    魏广德顺势就把升级登莱水师的事儿说了出来,看看张居正和张四维的态度。
    张居正没有表态,张四维先开口道:“北方遭遇倭患轻,沿海府县怕不愿意钱造船吧。
    若全部由朝廷承担,负担是否太过沉重。”
    南海水师不缺银子,那是因为有两广和福建、浙江这些大省的剿倭银子在支撑,朝廷负担较轻。
    可若是把登莱水师升级,南直隶和山东、辽东怕是未必愿意负担这笔银子。
    魏广德闻言只是摇头,轻声说道:“此事不易耽搁,两年后南洋、西洋诸国国主、使团到来,若只看到我大明仅有南海水师一支船队,他们如何看待我大明?”
    魏广德只是轻飘飘说了句话,就让张居正、张四维陷入沉思。
    事关国家面子,当然不是小事儿。
    就算承担不起,也得等皇帝大婚之后,不再大造就是了。
    但这个时候,正是挣面子的时期,可不能拖后腿。
    于是,张居正很快就表态支持此事,张四维那里自然也不会再持之前的态度,也是点头认可。
    “既然如此、福建清丈之事就要加快进度,尽快为朝廷把该收的赋税都收上来,浙江、江西、湖广等地也要早做准备。
    福建一旦完成,总结成效尽快推开。
    做这些事儿,需要朝廷有充足的银子供应。
    一旦银子供应不上,事儿办成半吊子,丢脸的还是朝廷。”张居正开口说道。
    魏广德借机会把兵部的事儿拿出来说了,张居正也顺势把福建清丈一事拿出来。
    对此,魏广德自然是满嘴答应。
    “让福建尽快开始吧,左右不过一省,到底行不行,一试便知。
    若真好,全国推开我也不反对。”
    其实这些话不过是老生常谈,毫无营养。
    就在三人说完话,魏广德就准备告辞离开的时候,外面有人报来,说户部新任尚书张学颜张大人的车驾已经入城。
    “他终于是到了。”
    张居正开口说道。
    这次“夺情”事件,张学颜一直都没有奏疏上来的,但张居正似乎对他还是很放心。
    毕竟,都不要脸到可以肆意栽赃的程度,张学颜在文官和士林中的声望尽毁,想来要没办法回头,只能抱着他张居正的大腿一条道走到黑。
    “奏疏递上来了吗?”
    张居正开口问道。
    “已经送到通政使司,他现在先回府里休息了。”
    那书吏答道。
    “一旦送进来,还是尽快票拟送入宫里。
    现在户部的差事儿不轻,还得他担起了。”
    张居正看看魏广德,就说道。
    谁做户部尚书,对于魏广德来说都无所谓。
    朝廷阁议已经确定的事儿,不管张学颜什么态度,都得按照内阁的条子,尽快把货物运到浙江去准备装船出海。
    这点,无可改变。
    “对了,听说兵部上奏,打算调四川巡抚回京担任兵部侍郎?”
    张居正在即将散会的时候,忽然问道。
    “子理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执掌兵事之人,曾省吾在四川做的不错。
    虽偶有夷民作乱,但指挥得当,能快速扑灭叛乱,显示其有掌兵之能,所以调兵部试试。”
    魏广德笑笑答道。
    曾省吾的关系也很微妙,既和他关系不错,和张居正的关系则更加不好说。
    魏广德还记得曾省吾自己说的,在张居正面前,他可是执师生礼相待。
    至于把兵部真交到曾省吾手上,他会不会帮着张居正来对付自己,魏广德虽然有警惕,但觉得以他对曾省吾的认识,断不会不分好坏。
    这个人,大是大非上还是分得清的,不会因为老乡关系就做出昧良心的事儿。
    何况,不过是试试。
    真要等他接替谭纶还得等上两年,这两年时间魏广德也不会放弃观察其他人选。
    而张居正这边,只是微微点头,并没有多说什么。
    “对了首辅大人,魏次辅,苏禄国国王昨日已经到了通州,明日就会进京。”
    张四维忽然开口说道。
    “礼部应该做好准备了吧。”
    魏广德看了眼张四维,笑问道。
    “交给礼部去办吧,车马劳顿,不妨多休息两日。
    抽空,这两天我再调一天课,为陛下好好说说。”
    张居正开口说道,“至于相关仪式,就善贷负责,我这身并不好出席这些活动。”
    张居正此时依旧是一身孝服,他是留京守制,“夺情”并非不守制,而是继续办差,但各种礼仪活动就不参加了,只在府里和内阁两点来回。
    “好。”
    魏广德也不谦虚,直接答应下来。
    一个小国国主而已,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这次帮助大明在吕宋的战事,确实有功,多赏赐些东西就是了。
    其实,苏禄国真正所求,就是大明对其的安全保证,免受其他国家、势力的威胁。
    这次阁臣的见面,也算是张居正正式回归朝堂。
    不过魏广德回到值房后,翻看了两份奏疏,就见到一份礼部奏本,是礼部举荐赴西洋官员名单的奏疏。
    魏广德也很好奇,礼部认为谁最为合适担任此职。
    要知道,当今大明能睁眼看世界的官员可不多。
    很快,魏广德的疑问就得到了解决,礼部举荐的官员居然是南京的户部尚书殷正茂。
    礼部给出的理由是殷正茂熟悉军事和经济,其最初就是朝廷选拔出的军事文官,在西南和东南的平定叛乱中功劳颇大。
    其熟悉经济事务,在担任两广总督时对当地经济发展、赋税都有很多的贡献。
    当然,实际上据魏广德所知,就是广东那会儿利用市舶大肆向外洋贩运大明的商品。
    说起来也是,大明各地禁海,不过三个市舶司那里还是大肆搞着海贸,当然那时候叫市舶,朝贡。
    殷正茂在两广就是大兴市舶,即赚银子又避开朝廷的禁忌。
    实际上,只要是去广东的官员,大多对外贸有很大的改观,即便不支持,也不会公开反对,概因为外贸对广东一地百姓的安居乐业作用甚大。
    礼部的提议,魏广德倒是比较欣赏。
    确实,殷正茂对经济很熟悉,他所到一地,必然出台对当地的发展有利的政策。
    要知道,他其实在大明有救火官员的外号,都是地方极不安稳的府县。
    可只要殷正茂去了,一边挥舞大棒武力镇压反叛势力,另一边则想方设法改善民生稳定局势,功劳是真的很大。
    至于朝野流传他爱财,贪财,其实也就是中下层官员比较爱八卦这些消息,高层都只看他的能力。
    能把差事儿办好,那就是能臣,可以放心使用。
    贪点,但人家的政策能稳定地方,这就比那些只知道贪财还把地方搞乱的官员强出百倍千倍来。
    想到这里,魏广德提笔做了票拟,“可,养实姱节好修,雅为乡邦所矜式。”
    虽然朝野对殷正茂争议很大,但魏广德还是愿意相信他是个君子,那些诋毁怕多半还是处于对其才能的嫉妒。
    要知道,若殷正茂正贪赃枉法,怕早就被都察院弹劾弹死了。
    人家现在还能在南京户部任上,当然就是没有证据,或者说处理首尾干净。
    这样的人配合俞大猷下西洋,两个人应该能合作的很愉快吧。
    魏广德猜测,他把票拟后的奏疏还是留下来,等着晚些时候再给张居正看看,这样就可以定下来了。
    等散衙前,魏广德拿出礼部奏疏,张居正果然没有反对。
    “养实,劳臣,可以安排他出使。”
    张居正看了魏广德的票拟,并没有说有什么,只是感慨一句。(本章完)


同类推荐: 野骨(骨科1v1)痛感治愈(1v1 sm)斗罗:穿越霍雨浩,我真不是魅魔被我养育的小萝莉们(未删节1-117章+番外篇)沈溪娇宠皇妃:殿下,我不约极限飞行私下辅导(年下师生1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