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权力的滋味
嘉靖皇帝的旨意让人很迷茫,尤其是朱载坖本人更是不能理解。
什么叫做车驾仪仗再加一级?
要知道现在的朱载坖已经是亲王之尊,平时的车驾仪仗比起正牌的皇太子也是相差无几的。
现在又要再加一级,难道让配天子的车驾仪仗?
这显然也不太可能呀!
而且还有服十章,配玉带,这又是什么操作?
众所周知,在大明的礼法制度里面就没有“十章”的说法。
一般都是“十二章”,“九章”,“七章”和“五章”这四等。
而这四等也是对应了天子,太子,亲王,郡王这四等。
虽然在亲王大婚或助祀天地社稷的时候,也可以穿“九章”衮冕。
但这也是建立在特殊条件下面的事情,毕竟不是每一代皇帝都能熬到自己儿子们长大成人和自己一起祭祀天地社稷的。
所以亲王服九章这种事,也仅仅只会发生在亲王大婚的那一天,除此之外,亲王最高等级的礼服也就“七章”而已。
现在嘉靖皇帝要赐朱载坖服十章,这明显就是要让朱载坖的地位和身份再高一等,让他成为不是太子的太子。
同时也是为了赋予朱载坖更大的象征之权,让他可以更加顺畅无阻的行使监国之权。
但这样的操作,不管是对朱载坖而言,还是对朝廷百官而言,也都是闻所未闻之事。
所以一时间不光是朱载坖有些迷茫,就连京师百官也都跟着迷茫起来了。
他们都知道这好像不符合规矩礼制,但是也没一个人敢真的站出来指责此事不合规矩。
毕竟朱载坖的身份也在那摆着呢。他是嘉靖皇帝现在在世子嗣之中的长子。
有着天然的法理支撑,就算到现在没有被冠以太子之名。
但不管是朝廷百官,还是天下百姓,也都认可朱载坖是大明继承人的事实。
而这种上下统一的共识,也是朱载坖地位稳固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现在自然也就没有人跳出来说嘉靖皇帝这道旨意有不合理的地方。
严嵩府上。
自从严世蕃被抓之后,严嵩府上就没有了往日的喧闹,现在也没有人再削尖脑袋想尽门路的,想要进去严嵩府上了。
所以现在的严嵩也算是真的清闲了。
严嵩的管家严宽看着自家老爷还在不知疲倦的收拾着前段时间刚刚晒好的书籍,也在一旁搭手帮忙。
严宽道:“老爷,我们真的不管大爷了吗?”
严宽嘴里说的“大爷”,就是如今被抓进锦衣卫诏狱待审的严世蕃。
严嵩听到严宽的声音停顿了一下东西,用浑浊的老眼看了严宽一眼。
严嵩说道:“不管他了,再管他,严家就没了。”
严宽不敢置信的听着严嵩这句话,他还是有些不能理解的。
要知道严嵩可就严世蕃这一个儿子,万一这儿子真有个好歹,可就真的没有人养老送终了。
严宽道:“可是…可是他是大爷呀。”
严嵩自然知道严宽的意思是什么,但是这个时候如果真的脑袋发热,拎不清轻重,还要一味的保严世蕃,弄不好最后一点君臣情谊都要搭进去。
所以现在最好的选择就是不闻不问,一切全听朝廷的处置。
严嵩道:“不管他了,古人讲儿孙足有儿孙福,他也该自求多福了。老夫都护着他这么多年了,一直都没让他经历一次真正的风雨。现在风雨来了,也是检验他是否真的长大,真的懂事。”
严宽叹息了一声,继续闷头帮严嵩整理着严嵩的藏书。
严嵩整理了一会儿后,也感觉有些疲惫有些累了,索性也停住了动作坐在了一旁的椅子上。
严嵩又继续问道:“其他的行李收拾得怎么样了?”
严宽回道:“其他的行李该收拾的也都收拾了,该装箱的也都装箱了。”
严嵩听到这句话后,也默默的点点头道:“那就好那就好,等我这些书都整理好了,我们就回江西老家。这一晃眼,已经过去几十年了。”
“贺知章那首诗写好的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也不知家乡还有多少记住我样子的人还在。”
“想来,应该也没有什么人了吧?我今年都已经八十有二了,这样的年纪就算是放眼古今,也没多少人能达如此高寿。老夫这辈子也算是占尽了福禄寿的上天恩赐。”
严宽听着严嵩这些话,他也非常认可自家老爷这样的说辞。
因为他也是严家第三代的奴仆,他给严嵩当管家的时候,严嵩都六十岁了,而当时是四十多岁。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也六十多年了。
虽然这个年纪也不小了,但是和严嵩的八十多岁高寿一比,确实也不算什么。
所以当他听到严嵩感慨自己占尽了“福禄寿”的上天恩赐,严宽除了在心底认可之外,也没有其他的看法了。
严宽又收拾了一会儿严嵩的藏书,他还是忍不住的把心里憋了好几天的疑惑问了出来。
“老爷,您说大爷他会不会被判的很重?”
严嵩蓦然抬起头来,浑浊的眼神里藏着一汪看不见底的深潭。
这段时间严嵩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也在想严世蕃还能不能活?还能不能平安的落地?
但根据他对严世蕃这个儿子的心性了解,以及严世蕃那过往的嚣张行径,还有严世蕃那不见棺材不落泪的贪欲和狠劲,严嵩的心里其实也是没底的。
他也不知道严世蕃除了那些被都察院和刑部抓住把柄的罪过之外,还有没有其他要命的罪过。
如果有的话,就算是天王老子下凡,估计都难救他一命了。
所以,严嵩也叹息了一声道:“随他去吧,老夫现在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只希望陛下和王爷能看在老夫这几十年勤勤恳恳为他们老朱家干脏活累活的份上,留严世蕃一命吧。”严宽听到严嵩这句叹息感慨之后,也不再继续说话了。
因为他也明白,接下来再说什么话,也没有意义了。
弄不好接下来每说的每一句话都成了在老头心口撒盐的话。
所以还是老老实实的帮严嵩收拾这些藏书,准备搬家吧。
数日后,裕王府内。
朱载坖今个也终于得了一次旬假休息的日子,没有再去文华殿上班了。
但是即便是朱载坖没去文华殿内上班,那些需要他处理的监国政务,还是在跟随着他的。
朱载坖伸了一个懒腰,把手里好不容易才看了两页的《永乐大典》放在了院子里的石桌上。
朱载坖看着盯着时间就来的高拱和张居正,海瑞等人,不由苦笑道:“几位先生,孤好不容易才休息了一日,就不能让孤清闲一天吗?”
高拱,张居正和海瑞等人也微微尴尬的对视了一眼,他们和朱载坖相处了这么年,自然也知道朱载坖的个性。
朱载坖不是懒,而是有原则。
请...您....收藏_6191书1吧(六\\\九\\\书\\\吧!)
所以几人也并没有因为朱载坖在王府休息,而对朱载坖进言要求他该“勤政”之类的话。
高拱道:“王爷,臣几人今个过来也不是为了朝政国事,就是想见见王爷。”
朱载坖看着高拱几人道:“好了,现在都见到了,你们该忙都忙什么去吧。”
朱载坖这句话又把高拱几人给整不会了。
感觉朱载坖说话都不按套路出牌了,他们刚刚这样说也只是客气客气而已,怎么可能看一眼就走了。
高拱尴尬着,张居正和海瑞对视了一眼。
两人是真的有话说的。
张居正道:“王爷恕罪,其实臣还是有事要说的。”
朱载坖呵呵笑道:“这才对嘛。你先说说是什么事情?”
张居正和海瑞又对视了一眼,接着说道:“臣和刚峰兄,这几日也反复思考了王爷那日在文华殿内的讲话,臣两人有一个担心.”
朱载坖看着欲言又止的张居正和海瑞,也问道:“你们担心什么?”
海瑞深吸一口气,对着朱载坖说道:“臣担心王爷所说的新路愿想,会步了隋炀帝的后尘这路修建起来,所需的费和人力物力,都是不可计算的天文之数。”
“王爷若是一心只想实现如此宏愿,臣担心最后的结果可能会是力有不逮,损耗了国力不说,还会使得民间怨声载道。”
朱载坖听到海瑞这些担心之后,也不由笑了起来。
“你们是担心孤急功近利,想用几年或十几年的时间,就把这事给办成吧?”
“放心吧,孤又不是隋炀帝的大善人,他修个运河不收钱,但修路是要收钱的。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讲,孤就不会急功近利。”
“而且在孤的筹划里面,这些新路也不会是朝廷一直出钱来修的。难道你们忘了现在在修的京津新路就是由京师特区的城建司衙门贷款来修的吗?”
“如果这条路运行成功的话,孤也会复制这个经验,将允许各地衙门或有实力的巨商,贷款或自己出资修路。到时候孤只需要成立一个相关的监管衙门,负责这些道路的质量验收,以及道路收费定价的事宜就行了。”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缓解朝廷的财政压力,也可以调动起来民间的资金力量共建大明盛世,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你们要好好的深入思考一番,孤在文华殿内说的话。”
“认真的理解和开拓一番,未来的治国新思路。古人讲穷则变,变则通。大明现在这一条做事的方式方法,也是向着古人学来的,也已经有上千年历史了。”
“曾经的古人们在治理天下的时候,用的三公九卿,后来变成了门下六部,到了本朝也演变出了内阁六部制度。所以说有些事情并不是真的一成不变,一定要随着时代的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
“但也要记住一点,这种改变切记不能步子迈的太大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就比如这修路的事情。在原来的观念里面,修路就是朝廷和地方官府以及一些富有的地主员外们,应尽的义务和善心。”
“可这种只靠朝廷,只靠官府,只靠某些人的一点善心来办事,显然是不能长久的。因为朝廷和官府在长久的发展之后,就会积累出很多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而这些问题个个都需要银子去处理,可是朝廷和官府能收到的银子,也会随着时间而渐渐缩水减少,并不能像开国之初后了第一盛世那样好收银子。”
“所以,指望朝廷和官府,有时候是很难指望的上的,因为朝廷和地方官府的自己的银子都不够的,怎么可能还有余钱去做修桥铺路的事情呢?”
“还有那些愿意为家乡修桥修路的地主乡绅们,他们就算是发善心,也只是修自己门前的一段路,或一座桥。而且修的规格和质量到底怎么样?也要看他们具体的善心有多大?”
“否则的话,他们即便是修了桥,补了路,也只是暂时一个过渡罢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物的腐朽,这些桥这些路,自然也扛不住岁月的侵蚀。”
“因此,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为修路修桥这些事情制定出一个相应的通行规则,然后放开限制,再用监管的方式,释放出原来朝廷调动不了的力量,去办这些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只要把这层的关系和规则都理顺了,那么将来的事情,自然也可以照葫芦画瓢,以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寻找这种新的管理模式,从而提高朝廷的行政效率,并进一步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你们这样的方式是好,还是坏呢?”
朱载坖反问了高拱,张居正,海瑞他们一句。
这个时候三人也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修路放权让利的事情,乍一看好像是朝廷吃了亏,把原来属于自己的权力和好处让给了地方或某些有实力的地主乡绅,但转念一想。
如果真的按照朱载坖所说的那样,建立健全了朝廷对此事的监管和控制,这无疑有一条生财开源之路。
而且未来也会随着监管和规则的完善,进一步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之力,这简直就是赢麻了呀。
要知道从秦始皇改制行郡县以来,经历了这么多的朝廷和皇帝,他们一直在做和在想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想办法加强中央朝廷的绝对权力,使朝廷的力量可以渗透到天下各个地方。
而不是最后换了一句“皇权不下县”或“山高皇帝远”的无奈的现实写照。
所以,如果有办法能将朝廷的管理和监管触手,深入的更深,深入的更切,不管是谁在中央,肯定都是会无条件支持的。
毕竟这也是他们的权力构成呀,而且谁又会嫌弃自己手中的权力太多呢?
这不是反人性吗?
——————
求月票~~
(本章完)
第535章 权力的滋味
同类推荐:
野骨(骨科1v1)、
痛感治愈(1v1 sm)、
斗罗:穿越霍雨浩,我真不是魅魔、
被我养育的小萝莉们(未删节1-117章+番外篇)、
沈溪、
娇宠皇妃:殿下,我不约、
极限飞行、
私下辅导(年下师生1v1)、